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了城市产业空间的功能转型重要途径。
前不久,成都印发实施了《成都市“十四五”绿色转型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全方位推动空间、产业、生活、治理转型,努力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这也标志着成都绿色高质量发展蓝图已经绘制,产业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引擎已经开启。
坚持协调发展 推动绿色低碳生态圈与产业链建设
过去十年间,成都持续探索构建绿色低碳生态圈与产业链,通过跨区域的合作模式来带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升级,通过协调融合共建绿色低碳产业集群,逐步实现“双碳”目标战略,全新塑造成都比较优势的新赛道。
从过去的成绩单来看,成都已整合构建12个产业生态圈、20个重点产业链。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绿色设计产品4项、绿色工业园区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培育绿色低碳重点产业,光伏、锂电池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通威电池片连续四年全球出货量第一,全市绿色低碳企业实现主营收入约1900亿元。推动服务业集聚成势,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上升8位,新经济总量指数全国第二,获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截至2021年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4858.1亿元、同比增长29%。
构建绿色低碳生态圈与产业链,协调发展是关键。协同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产业建圈强链的重点和抓手。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文雁曾讲到,成都始终坚持以高站位提高认识、大视野抢抓机遇,大格局构建优势,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1-10月,成都全市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达1781亿元,同比增长22.3%,签约重点项目30个,签约额达1372亿元。
优化绿色产业发展结构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绿色产业的发展和绿色产业体系的构建,能为城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市通过绿色技术变革有效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和环境污染排放强度,最终实现经济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成都从规划引领、政策保障,资金赋能等方面发力,全面促进成都市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聚焦动力电池及储能、光伏、氢能、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建筑、绿色低碳服务六大重点细分产业领域,出台“成都绿色低碳重点产业25条”政策措施并着力推动落地见效。
坚持绿色转型发展已经成为了成都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通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来对成都的产业链、科技创新、产业生态、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进行结构优化调整。
截至目前,成都已相继成功引进投资300亿元的阳光电源(300274)、投资200亿元的亿纬锂能(300014)、投资100亿元的蜂巢能源,正在推动星源材质(300568)等5家企业的招引,与锂电行业龙头企业宁德时代(300750)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阳光电源、亿纬锂能、华友钴业(603799)、星源材质、中科海钠、卫蓝新能源、隆基绿能科技等企业也落地成都。
聚焦公园城市模范担当 坚持“人产城”和谐发展
成都作为一座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在面对提高产业发展志向与减少碳排放的双重挑战下,其通过推动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产业发展体系,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了成都力量。在公园城市空间的格局加速成型,绿色低碳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优化下,更加需要发挥工业关联性强、产业链长的优势,通过增量培育和存量改造,大力发展新兴绿色工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生产精细化。
生态环境部原国家生态环保督察专员夏光则表示,当前成都市正在加快建设公园城市,推动绿色低碳产业优化发展,本质上就是将善待自然、善用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法则应用于城市发展实践。
为进一步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统筹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格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乘势而上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成都市还出台了《成都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成都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措施》《关于构建“碳惠天府”机制的实施意见》等相关举措,为践行绿色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落实了工作细则。
着眼延续千年立城的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成都正加快构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空间格局。”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杨斌平介绍说,成都统筹开展“三区三线”计划,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格保护“两山、两网、两环”的公园城市生态本底。发布TOD综合开发战略规划,完成14个TOD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的城市空间一体化设计。
下一步,成都将继续推动绿色低碳产业转型发展,探索打造公园城市示范样板,交出一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答卷。(刘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