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在这20年间,延平不断破题,持续深化……
2021年,延平全区林地面积21.12万公顷,森林面积19.5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4.47%。全区林业产值73.9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其中约有40%来自林业。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2003年3月11日,延平区太平镇杨厝村村部会议室里格外热闹。谁曾想,这场热闹的座谈会,成为了拉开南平林改序幕的重要会议之一。会上,那本交予村干部杨俊通手中的绿色封面林权证,成为了南平向林农发出的首本林权证。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有了林权证,农民就如吃了‘定心丸’。”延平区林业局局长王建华很有感触,造林难、防火难、乱砍滥伐严重、技术推广难等一系列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但涉林矛盾纠纷等问题却变得愈加复杂、综合多样。
众所周知,分田容易分山难,山有好山、坏山,阴坡、阳坡,林有商品林、公益林,分幼林、中龄林、成熟林,要分好实属不易。
一直以来,在太平镇葫芦山村、赤门乡尤山村与葫芦山国有林场之间,存在着“东斗坑”“过门岭”等山场插花山权属、国有经营权之间的山林权纠纷。
“这起纠纷,发生时间早,面积大,经营情况又十分复杂。”提及此,延平区林业局处理山林权纠纷工作中心主任扶建青打开了话匣,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区林业局处纠办、太平镇、赤门乡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做过大量的调处工作,但纠纷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直到2013年底,时任区林业局党委书记的张清俤在葫芦山林场会议室召开了有关单位案件调处的碰头会,明确了这起纠纷要作为新一年延平区重点调解的权属争议案件进行重点攻坚。
外业勘查、逐一核对、多方沟通……历经半年的调处,在区处纠办、双方林业站及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全力攻坚下,查清了互插纠纷范围、经营情况,同时对哪些山场权属调换合适进行了综合考量。“我们希望通过调处,能做到既保护国有林场经营区稳定,又保证村民在互插山场上经营的合法性。”扶建青说,经过多轮协商和方案调整,三方纠纷单位签订了六份《山林权属认定协议书》,协议面积达287公顷,这起历史遗留的山林权纠纷案件最终圆满化解。
重视山林权纠纷调处工作就是让定权、定根、定心真正落到实处。这么多年来,延平区林业部门始终把山林权纠纷调处作为稳定林区、服务林农、促进林业发展的重要工作,特别是针对林改后更加复杂、多元的林业矛盾纠纷调处,通过创新方式,以“大调处”模式合力攻坚涉林纠纷,并取得良好成效。自2003年以来,全区共调处解决山林权纠纷案件1387起,面积超过8600公顷。
配套改,有探索,再深化
走进延平区林业局局长王建华的办公室,一本《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摆在了案头上最为醒目的位置。
“关于林改,这本书里有专门篇章介绍,看了之后感触很多,里面提到的内容就算到了今天,对我们继续深化林改工作也很有启发。”王建华顺手拿起书接着说道,书里记录了一个细节:时任省林业厅厅长黄建兴出差时,专程拜访了已调任浙江的习近平同志。他关于林改的一番话,让黄建兴受益匪浅:“确权到户后,要注意发现新矛盾、研究新问题……”
的确,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必须在创新探索中持续推进。“林业经营不像农田耕作,分散碎片的经营往往效果不好,反而是规模经营才能产生良好的效益。”延平区西芹镇西芹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肖方升说,2005年,在西芹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创新探索了“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这样冒着风险、顶住压力完成了“分山到户”。
延平区在改革创新中,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西芹村通过多次召开村民小组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党员大会,广泛征求意见,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以采用“均山到人、入股经营、股份分红”方式,创新林业股份制经营模式。同时选举成立了“西芹村林业股东理事会”,并制定出台《西芹社区村林业股东会章程》,村集体山林的管护、招标拍卖等一系列工作标准。
“林业股东理事会一切在遵循《西芹社区村林业股东会章程》标准下,对山林进行统一管理、经营。”肖方升介绍,理事会设立林业收入、支出专户,配备会计、出纳,工资由村财支出,理事会按规定程序负责进行青山转让公开、公示、委托招投标等环节工作,每届理事会任期3年。
这些年来,西芹村通过创新采取林业股份制经营模式,使村集体每年都有六七百万元的稳定收入。同时,村里还确定了林业收益分配的具体规则,村民均有股份,受益率达100%。“不管是新造林还是间伐,我们都是要到现场全程进行跟踪指导。”肖方升笑着说,只有真正做好了山林管护,才能让绿水青山成为大家稳稳的“幸福靠山”!
不砍树,美生态,也致富
富屯溪水自北向南奔流,到延平区王台镇时突然折了个弯。一方碧水,茫茫群山,滋养着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的林海,诞生了闻名中外的“绿色金库”。
立秋刚过,暑气未消,走进“绿色金库”王台,安槽下杉木丰产林枝繁叶茂,远道而来的参观者正享受着“森林浴场”的惬意,田地百合花大棚里,正积蓄着肥力“休养待栽”……
“在过去,杉木默默无闻地生长,支持了社会主义建设,也造福了百姓。新时代,我们规模发展百合花卉种植,让其成为新的林业经济增长亮点。”王建华说,从支持花农建设智能温控大棚、喷灌滴灌设施完善,到百合花卉种球研发,再到种植贷款贴息,林业部门争取到的项目资金超过3000万元。
“市区两级林业部门这些年的帮扶,他们给我们花农搭平台,举办花技培训等等,做了许多‘暖心事’。”当地花农叶盛立感触良多,他说,特别是在2020年,因为疫情影响,商店关门、社区管制、物流停运,十几个大棚里的百合花全开在了地里,损失惨重。“那年区、镇党委和政府帮扶服务不少,特别是林业部门为我们争取到了省级的补助资金。”
在林业部门精心呵护下,延平百合“浇灌长大”,2021年,百合种植核心区面积约433公顷,年产值超4.3亿元,延平成为了全国六大百合鲜切花主产区之一。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延平与省农科院共同努力下,国产化百合种球繁育技术难关得以突破,2021年3月,首批国产自繁种球百合花上市。
“高质量的产业发展,带给百姓是实实在在的好处。”王建华直言,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离不开创新技术的支撑。
在延平,南平市森科种苗也通过福建省“6·18”平台成果对接,引进中国林科院“轻基质网袋容器育苗”技术,培育了造林苗、经济林苗、珍稀树种苗木,以及生产包括种苗、花卉、瓜果、蔬菜等在内的育苗基质。
“围绕全区苗木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林木良种育苗工作,培育容器袋苗,基本满足各类需求项目的优质、多品类的苗木供应。”南平市森科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铭说,公司积极采用推广“骨干苗圃+基地+农户”的形式,让种苗产业既能够美化生态环境,又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一纸林权证,激起千重浪,如今郁郁葱葱的山林,真成了大家的“绿色金库”。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延平也将接续奋斗,努力提交新时代林改新答卷。
作者:吴建琼 曹祖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