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2022年(第四届)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有与会专家指出,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但总量还不够大,处于成长期,应积极有序并适度超前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结构。未来产业面向未来,决定着今后产业和区域竞争力,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应当予以重视,并强化对其的前瞻谋划能力。
何为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是包括机器人、尖端生命科技、网络安全和大数据等在内的一系列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变迁的关键产业。在新一波科技创新浪潮中,如何找寻发展方向,打造自身优势点,深刻影响国家发展的长期主动权。而未来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应对与解答这一重要命题。
推动未来产业发展,要以更长远战略眼光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是由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形成的,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跃迁起到关键性、支撑性作用,需要超前布局。不过,其高不确定性、高风险性和长周期性,决定了政府难以投入过多资源进行大面积扶持,同时,由于其在短期内无法转化为利润,寄希望于企业在现有发展环境下自主培育也不现实。因此,有效培育未来产业的关键在于政府的精准引导,凝聚市场力量共同构建未来产业创新生态,打造“科学预见—科技研发—投资孵化—产业落地—收益回报—迭代预见”的良性循环。
为此,一是要加快建立支撑全要素融合的数字资源基础平台。未来产业具有高融合性、高复杂性等特征,科学预见和成功培育该产业,有赖于科技决策支持、要素配置、组织实施、转化孵化等环节的一体化提升。这之中,首要任务是打通部门间、行业间和区域间的数据孤岛,促进数据市场化流通、低成本交易和高效整合,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等多链融合,为技术、组织、市场、战略和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机协同提供支撑。
二是要加快形成基于人机混合智能的产业预见与科技决策能力。由于目前对未来产业的预见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数据支撑,需要加快探索人类主观洞见与机器定量分析的深度融合,以人机混合智能技术,提升小数据、无数据条件下的预见决策能力,谋划面向未来产业的科研布局。
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基础任务在于推动产业理论创新和体系构建,为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倡导未来产业发展理念、方向、道路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一是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树立为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原则,持续推进教育公平,强化创新创业核心资源的公共属性,不断释放人民群众的创新潜力,引导和支持创新主体与市场主体放眼长远,不被短期和局部利益束缚,更多关注国家重大战略、社会整体福利和企业长期效益。二是坚持决策体系、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供应链、国内统一大市场、本土人才、金融系统等全方面高水平自主可控,将未来产业的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谁能顺应和把握大势,谁就能够赢得人心,引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在推动未来产业实践落地的过程中,我国要在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等前提下,突破国际秩序中长期隐含的单边主义与零和思维,走出一条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全人类共同繁荣富裕的未来产业发展路径。要积极牵头组织国际未来产业联合培育项目与工程,高质量整合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全球要素,在产业体系、科研体系、标准体系、治理体系等方面丰富合作内涵、完善合作布局、创新合作机制、做强合作平台、提升合作水平,不断促进未来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共创、共赢、共享。
(作者 陈 劲 李振东 单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符仲明)